他在盧溝橋上打響了抗戰的第一槍,後因失守大名舉槍自盡,但被救活;他也是1939年就秘密入黨的老黨員,1948年在淮海戰場上率部起義,震驚全國,但卻因工作需要,臨終前才讓家人知曉他的秘密身份。
他就是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何基灃,他的名字必將永垂青史!

何基灃
1898年,何基灃出生於河北槁城,他從小就立誌報國,並在青年時期投筆從戎,先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北平陸軍大學。他在畢業以後投身西北軍,由於作戰勇猛,在1924年就當上了營長。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平發動政變,推翻了當時的總統曹錕,何基灃在11月5日接到命令,帶兵去接管紫禁城,準備將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去。
何基灃很快帶兵包圍了溥儀所在的儲秀宮,內務府大臣紹英苦苦向他哀求,希望他能夠寬限幾日,但何基灃卻大聲說:“我等進宮之時,已和景山上的部隊約定,午後3時,溥儀如不出宮,我這裏一聲槍響,景山立刻開炮。”

溥儀
溥儀一看何基灃虎背熊腰,怒目而視,已經被嚇得不輕,又聽他這麽一說,哪裏還敢磨蹭?於是馬上搬出去了。何基灃因此立下大功,被提升為團長。
1933年,日軍入侵華北,奪占了喜峰口,危逼長城。此時何基灃已經是國軍第83旅旅長,他決心與日寇血戰,並在戰前動員說:“國家多難!民族多難!吾輩受人民養育深恩之軍人,當以死報國,笑臥沙場,何懼馬革裹屍。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
何基灃的部隊與日軍血戰兩天,部隊由於裝備落後,傷亡很大,他決心組織大刀隊對日軍進行突襲。3月12日晚上,何基灃親自帶領大刀隊偷偷衝進日軍軍營,日軍完全沒有防備,被打得落花流水,僅少佐以上軍官就有53人斃命。

西北軍大刀隊
此戰結束後,日軍的防線不得不後撤30裏,全國各大報紙都報道了何基灃的英雄事跡,他也憑借此戰成為了抗日名將。
1935年夏,何基灃改任29路軍110旅旅長,率軍駐守西苑、八寶山、盧溝橋和長辛店一帶。何基灃知道日軍遲早會挑事,於是在盧溝橋進行了重點布防,在這裏布置了一個加強營,包括步兵4個連、輕重迫擊炮各1連、重機槍1連,約1400人。
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何基灃嚴詞拒絕,於是向盧溝橋守軍射擊,何基灃大怒,親自來到前線指揮還擊,打響了全麵抗戰的第一槍。

中國守軍在盧溝橋抗擊日軍
守軍在何基灃的帶領下,英勇作戰,擊斃了日軍指揮官鬆油少將。7月9日,日軍又動用飛機大炮助陣,但守軍仍浴血奮戰,使日軍受到了重大損失,日軍指揮官田代不得不剖腹自殺。
日軍見強攻不成,隻好詭稱談判,以待援兵。何基灃毅然接受,談判時日軍代表提出了要中國軍隊撤出宛平城等無理要求,何基灃大怒:“中國人民不是好欺侮的,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讓人踐踏!”
日方代表惱羞成怒,用武士刀直逼何基灃。何基灃毫無懼色,掏出手槍對準日方代表。日方看占不到什麽便宜,隻好放何基灃回去。
此後盡管何基灃繼續英勇作戰,但29軍終因寡不敵眾,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出北平。

守軍抗擊日寇
11月上旬,何基灃調任29路軍179師師長,率部退守大名府,日軍進攻大名時,他帶領官兵抵抗三天兩夜,終因彈盡糧絕,沒有援兵,大名府失守。
何基灃對此深感悲憤,他於是留下“不能打回北平過元旦,無顏麵對燕趙父老”的遺言後,用手槍射擊自己的左胸自殺,但這一槍由於沒有打到要害部位,經過搶救,他竟然活了下來。
此後全國的報紙再次報道了何基灃的英勇事跡,蔣介石擔心何基灃自殺的消息會引發國人對他“不抵抗政策”的不滿,馬上簽發命令,授予他青天白日勳章。
此後何基灃離開部隊養傷,他在養傷期間一直苦苦思索救國之路,並看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他感到很受啟發,並發誓:“要冒一次風險,秘密去延安看看。”
1938年初,何基灃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見到了周恩來,他與周恩來都是1913年考進南開中學的,兩人算是同學。

周恩來
何基灃把自己想去延安的想法告訴了周恩來,周恩來高興地說:“南京中山陵出了個剖腹明誌的續範亭將軍,盧溝橋上出了個堅決抗日的何基灃將軍。歡迎你到延安看看!”
在周恩來的秘密安排下,何基灃在1938年10月秘密訪問了延安,當天晚上毛澤東和劉少奇就接見了他,何基灃向他們講述了29軍抗戰的事跡,毛澤東聽了以後生氣地說:“想當年劉永福大敗法軍,中國人打了勝仗,清朝的皇帝反而給法國侵略者割地賠款,曆史的重複,何其相似!”
然後何基灃又向毛澤東提出了幾個問題:“中國會不會亡國?誰能擋得住日軍的攻勢?靠國民黨還是共產黨?”
毛澤東一一進行了解答,何基灃深受啟發,他說:“我過去總以為不問政治是作為軍人的美德,現在我才懂,不問政治的軍人隻是一隻可憐的無頭蒼蠅,一杆沒有準星的槍。”

毛澤東
何基灃在延安呆了一個月零五天,他在這裏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並提出要留在延安抗日,但中共中央考慮到的特殊身份,認為他回到國民黨軍隊工作更能發揮作用,他愉快地接受了。
離開延安前夕,何基灃向黨組織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他在裏麵寫道:“我是國民黨部隊裏的舊軍人。過去我總認為隻要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人人廉潔奉公,我們的國家就會富強起來。現在懂得,沒有共產黨,中國無望……”
何基灃回到部隊後,任77軍副軍長。1939年1月,黨組織決定吸收何基灃為中共秘密黨員,並要求他長期隱蔽,秘密積蓄力量,準備率部起義,何基灃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1940年的一天,何基灃的上司、19軍團長馮治安來找他訴苦,原來馮治安在北平時曾和別人合夥做生意,但因為戰亂,生意賠了不少,愁得他不知用什麽方法去填這個窟窿。

馮治安
何基灃覺得這是一個幫助新四軍的機會,便對他說:“我們上次打仗時,一共繳了日軍500多支槍,可以用它來跟新四軍換錢。”
馮治安覺得這是一個辦法,他要求何基灃一定要保密,何基灃於是拿出了105支槍送給了新四軍遊擊隊,然後自己拿出1萬元作為賣槍的錢給了馮治安。
但新四軍遊擊隊中出現了叛徒,此人在被李宗仁的憲兵抓住後,把何基灃給新四軍送槍的事供了出來,李宗仁和何基灃的老上司馮玉祥一直有矛盾,他覺得這是一個打擊馮玉祥的好機會,於是向蔣介石報告何基灃“通共”,準備置他於死地。

李宗仁
何基灃經過再三考慮,決定親自去一趟重慶。他剛到重慶,就被軟禁了起來,國民黨反動派對他采取了各種各樣的審查手段,特務們不止一次在深夜裏闖進他的住所進行突擊檢查,但何基灃始終大義凜然,毫不畏懼,強調共同抗日、愛國無罪。
國民黨反動派就這麽審了半年,但始終一無所獲,馮玉祥多次向蔣介石發電指責他扣押何基灃,國內的報紙也都報道“抗戰名將何基灃被囚重慶”,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響,令蔣介石非常尷尬。
最後蔣介石不得不釋放何基灃,為了籠絡人心,他專門設宴款待何基灃,並在宴上對他說:“你是英雄,你給我領導的全國抗日打了第一槍。如今,他們承認我是全國人民抗日的領袖,我要給你頒發特別獎狀。”
蔣介石不僅提升何基灃任77軍軍長,還專門賜給他“中正劍”,這把劍是軍人榮耀的象征,李宗仁也不得不有所顧忌,再也不敢找何基灃的麻煩了。

中正劍
抗戰勝利後,何基灃帶77軍移防徐州,他非常不滿蔣介石打內戰的陰謀,於是一直不肯進攻解放軍,蔣介石對他非常不滿,於是明升暗降,提升他為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但實際上解除了他的兵權。
1946年5月,何基灃的父親病逝,他回北平奔喪,正好葉劍英當時也在北平,兩人於是秘密進行了會麵。
何基灃告訴葉劍英:“我的兵權被拿掉了,當個副司令官無所事事,希望能回到解放區,最好能到延安工作。”
但葉劍英說:“中央認為盡管你沒有了兵權,但仍是中將,是綏靖區的副司令官,在西北軍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你能組織和領導大部隊起義,對革命會更為有利!”

葉劍英
何基灃馬上表示服從組織的決定。臨別時葉劍英告訴他:“第三綏靖區另一位副司令長官張克俠是共產黨員,關鍵時刻可以配合你完成行動。”
這讓何基灃感到非常驚訝,張克俠是他的老同學,沒想到他也是共產黨員!
何基灃很快回到了徐州,他和張克俠一起秘密對部隊進行反戰動員,爭取更多人的支持,等待起義時機的來臨。

張克俠
到了1948年秋,解放戰場的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華東野戰軍發起了淮海戰役,10月18日,3位客人來到徐州找何基灃和張克俠。他們是華東局國軍工作部的楊斯德、孫秉超、劉連城。
楊思德等人向何、張通報了情況,要他們配合行動,在我軍發動進攻之際,於11月8日爭取部隊起義。何、張認為目前條件已經成熟,是行動的時候了。
何基灃和張克俠馬上開始做部隊的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下,77軍和59軍的官兵們都願意起義。

何基灃劇照
11月8日晚,何基灃和張克俠率領77軍和59軍共2.3萬人,在賈汪、台兒莊防地宣告起義,全體將領聯名通電全國。
何基灃、張克俠的起義,讓國民黨的許多將領都傻眼了,尤其是第7兵團的司令官黃百韜。他的身後就是張克俠的部隊,他們的突然起義,切斷了自己和徐州的聯係,讓自己立刻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有如籠中困獸的黃百韜兵團,與解放軍在碾莊展開了最後的決戰。四麵楚歌的他們被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

黃百韜
粟裕在事後曾說:“隻要我們在賈汪多呆四小時,我們的戰機就丟失了。”這次起義,對保證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歸隊後的何基灃也高興地說:“我戎馬一生,打了不知多少糊塗仗,這才是第一個真正的勝利,也是最後的勝利。”

何基灃劇照
此後何基灃被任命為解放軍第34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為解放南京立下了大功。1955年,他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

建國後,何基灃脫下了軍裝,曆任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等職。周恩來對他說:“基灃同誌,過去的事,就讓他成為一個黨的秘密吧!”
於是何基灃嚴格遵守指示,從沒向別人提起過自己的黨員身份,直到去世。
1965年,李宗仁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大陸,周恩來親自到機場迎接,何基灃也一起陪同。李宗仁看到何基灃以後,為以前對他做過的事感到羞愧,他對何基灃說:“何將軍,宗仁對不住你啊!”

李宗仁回國
何基灃緊緊地握住李宗仁的手說:“我們都已經過了相互仇恨的年齡,我們這一代人,耽誤的時間太多了,抓緊時間為國家建設出力吧!”
何基灃生活上非常簡樸,他在起義後把自己的黃金全部上交給了國家,自己一直住在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裏,不裝修,不安暖氣,油漆退色,牆皮脫落,自己在節假目動手粉刷。
何基灃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經常噓寒問暖;他還用自己不甚豐厚的工資收入,長年資助家鄉的兩三名遠房侄子讀完了大學。

何基灃和家人
1980年1月20日,何基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3月,按照何基灃的遺囑,組織上將他的骨灰灑在了盧溝橋和淮海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