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
題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築一方城。立於城上孤亭,眺望遠處麗景,傾聽海浪不息的歌唱。我分明聽到遠古的呼喚,聽到老一輩們鏟土砌牆、鋪路植木來回穿梭的勞動聲響。這塊土地,給漳州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這座老城,不是恬淡篤定,而是見慣變遷。我們在期待老城明日盡洗鉛華的同時,不忘追憶老城的舊模樣。
在漳州,提及老城變遷,不得不以芝山為例。漳州芝山公園古為勝地,曆史悠久。其位於漳州市政府大院北麵,199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是市中心最具自然原生態的景觀公園,也是市中心唯一的山地公園。2012年11月17日,芝山公園改造工程一期竣工,正式向市民開放。天然的湖光山色中點綴著新建的亭台橋榭,展示了漳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美麗景觀。讓前來遊覽的市民眼前一亮,流連忘返。如今,這裏每天遊人如織,成為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芝山自古文化昌盛 可謂漳州古城文脈
芝山三峰聳立,峰頂各建有一亭。左邊日華峰峰頂有日華亭,右邊山峰有甘露亭。威鎮亭則位於芝山峰頂,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嘉靖十九年,重建為八角亭。康熙五十二年,改名為萬壽紀恩亭,俗稱萬壽亭。
芝山先後建有多座書院,如建於宋朝的龍江書院,後改稱芝山書院。
芝山曆代成為以開元寺為代表的佛教思想和芝山書院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紛爭的場所。佛、儒在芝山上雖有紛爭,但長期並存,儒家子弟琅琅書聲和佛教徒的木魚聲此起彼伏。1902年漳州知府孫傳袞在芝山淨眾寺舊址上創立了漳州府中學堂,1930年更名為省立龍溪中學,這就是漳州一中的前身。1923年,尋源中學從廈門鼓浪嶼搬到漳州續辦,校址也選在芝山,1951年9月改辦為農業技術學校,因此漳州農校也把尋源中學作為自己的前身。
芝山綠樹成蔭,風景秀麗,是踏青、登高、遊覽的聖地,曆代文人墨客喜歡於此聚集飲酒品茗、賞景吟詩。從此,漳州結集詩社、文社之風很快流行、興盛起來。
重建公園重視綠化 成為百姓休閑好去處
1970年9月,芝山南麓的原校址成為漳州市政府辦公地點,被市民稱為市政府大院或芝山大院。每天清晨和傍晚,許多市民成群結隊來到芝山腳下,沿著小路、石階,或散步或跑步,或踏青或納涼,十分怡然自得。這個大院在非上班時間都對市民敞開大門,成為全國少見的最開明最親民的政府大院。
1992年,漳州市政府在芝山西麓建設公園,山頂建了一座名稱富有詩意的攬月亭,供遊客登臨眺望。園區環境優雅,曲徑通幽,竹木眾多,被市民譽為市區的“綠肺”和“天然氧吧”。
漳州市一直重視園林綠化建設。按照漳州市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總體目標,芝山公園定位為具有森林氣息和自然野趣與文化內涵並重的集登高覽勝、休閑健身、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公園。
你可否知道,處於公園最顯眼最重要位置的“芝山公園”四個大字是誰題寫的呢?沒錯,是咱們漳州老市長朱熹!建設單位領導們從朱熹榜書《千字文》中集到這四個字。我想,曾在芝山賞景吟詩、講學解經的朱熹老先生在天之靈對此一定倍感親切和欣慰吧。
自然和人文水乳交融 是公園最大亮點
為了更好體現漳州這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芝山公園的北大門入口還建了一麵漳州曆史名人雕塑,選取展示漳州曆史上較有代表性的10位先賢,每位人物形象配有人物簡介文字。這10位名人都是漳州民眾熟悉的:陳元光、朱熹、陳淳、黃道周、藍理、蔡新、許地山、林語堂、楊騷。
充分挖掘深厚的曆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使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水乳交融,是芝山公園的最大特色之一。芝山公園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空間,讓市民得到無限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這正是建設芝山公園的美好初衷和最佳歸宿。
後記:
城市不能沒有曆史,而一個個老地名,就是一張張老漳州的名片,記錄和訴說了一個時代的故事。我們無法阻止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但是在政府、地產開發商以及民眾的不遺餘力之下,“城市名片”定然可以在漳州城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繼續用它的文化氣息,守護著這座老城。
本次“足跡漳州”大型新聞策劃由東南網漳州站、漳州萬科城聯合舉辦
特別鳴謝:漳州市檔案館
(作者:蒲怡丹)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