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16:39:07

墨子出身於社會下層,生活接近“農與工肆之人”。他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0”。他可能當過工匠或小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據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遊使衛”,宣講“畜士”以備守禦。他又屢遊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
墨子早年學習儒者之業,深感其禮儀煩瑣,害人害己:“夫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傲倨),倍(背)本棄事而安怠傲”。厚葬即多埋財,久喪則久禁從事,既誤政治,又侵農時。墨子由此提出自己的理論體係。
墨予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隻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淩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擔任;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這些主張反映了小生產者要求參與政權的願望。
墨子主張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主張“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斷,而要以大家所看到和聽到的為依據。由此,墨子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他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否定唯心主義先驗論。
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他一方麵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人之異於禽獸,“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表達了勞動者要求衝破傳統天命觀束縛的願望;另一方麵,墨子又肯定“天誌”和“鬼”的作用。把“天”說成是有意誌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認為天既對萬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故天也“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故聖王之治“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他又認為,鬼神能“尚賢而罰暴”。他把天鬼的意誌和百姓的利益說成是一回事,認為天鬼是專門為百姓“興利除害”的,這實際上成了墨子手中操縱的工具。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製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其學說充滿了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
墨子在名實關係、邏輯推理方麵提出“取實予名”、“察類明故”等命題,並製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其學說影響很大,成為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立的顯學。墨子死後,墨離為三,“有相裏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墨家後學集墨子之言行及其學派之著作為《墨子》一書,《漢誌》錄71篇,今存53篇,是研究墨子及墨家思想的基本資料。
曆史上有前後墨家之分,前期墨家指由墨子在世時所組成的學派;後期墨家指墨子死後由其弟子所組成的學派。墨家在邏輯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麵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建樹,是中國哲學史和科學史上的一個碩果累累的學派。可惜的是,這個學派隨著秦王朝統一中國和封建-製度的確立而中絕了,這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巨大的損失。
墨子相關

相關成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