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李鴻章的曆史評價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李鴻章的曆史評價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曆史上對李鴻章的評價
《清史稿ⷦ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誌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梁啟超《李鴻章傳》對其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時,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鄉)認為其“內悅昏君,外禦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李鴻章對自己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嚐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麵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曆史評價
李鴻章的曆史評價: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麵。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製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係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曆史對李鴻章的評價是怎樣的?
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讓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李鴻章》是怎麽評價李鴻章的?
雖然這個故事對李鴻章略有褒獎,但在文章的末尾,卻對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中的敗績進行辛辣的嘲諷: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曾被稱雖然這個故事對李鴻章略有褒獎,但在文章的末尾,卻對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中的敗績進行辛辣的嘲諷:“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曾被稱為東方第一政治家的李鴻章,現亦老邁至此境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