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 人物介紹
金元時期,能與河間派媲美的醫學流派,首推易水派。易水派主要研究治療髒腑症候的病機。它的開創者和代表張元素。
張元素稍後於劉完素,具體的生卒年月不詳。他字潔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人。小時候聰敏好學,八歲即應試童子舉,二十七歲應試經義進士。據說是由於違犯了宗廟的忌諱而落榜,於是便專心學醫。行醫之初,他沒有什麽名氣。有一次,在社會上享有盛名的劉完素病了,害傷寒八天昨不進東西,正不知該怎麽辦,張元素趕去探望他的病。劉完素有點瞧不起他,臉轉過去衝著牆壁不作聲。張元素說:“你憑什麽對我這樣不客氣呢?”等到他診完脈,說出脈情,又問是否服用的某種藥,劉完素點頭稱是。張元素說,你這就錯了。那種藥是主寒的,隻能越服越重。你的病情這樣,應該服用某某藥才能奏效。劉完素聽了,大為歎服。按他指示的藥服後,病很快就好了。張元素從此名聲大震,與劉完素相差無幾。後來,竟獨成一家體係,形成了一個易水學派。
張元素醫學思想的可貴之處,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他虛心研究學習古代的醫學理論,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確地聲稱:“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就是說,時代不同,具體氣候和患病者的體質等情況不同,病情有變化,不能完全再按過去的處方用藥。他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靈活地吸收前人經驗,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不斷總結,有了新的建樹的。
張元素 - 醫學研究
張元素在《內經》髒腑理論的啟示下,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以髒腑寒熱虛實以言病機的學說,將髒腑的生理、病理、辨證和治療各成係統,較前又有提高,使髒腑辨證說由此而漸被眾多醫家所重視,髒腑病機理論也被不少醫家所研究。至清代,則髒腑辨證理論趨於完善,現已成為中醫辨證理論體係中的重要內容。可見,張元素的髒腑辨證說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除心包絡之外,對於每一髒腑,張元素均從生理、病理、演變、預後以及治療方藥等方麵進行闡述,各成體係,較為係統。此外,張氏還對藥物學研究頗有發揮,尤其在藥物學的理論認識和臨床髒腑用藥方麵,更為突出。張氏根據《內經》的理論,強調藥物的四氣五味之厚薄,是影響藥物作用的重要方麵。正由於藥物有四氣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藥物作用才會出現升降浮沉的區別。因此,對於每一藥物功用的解釋,他強調首先應明確其氣味厚薄,然後再進一步闡發其功效,使中藥學的理論與其臨床效用緊密結合起來,推動了中藥學理論的發展。
此外,藥物歸經理論也非常被張氏所重視。他認為,不同的藥物對於不同髒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為其各歸於某一經的緣故。因此,了解藥物的歸經,就可以掌握其藥效特點。如同一瀉火藥,黃連則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則瀉肝火,知母則瀉腎火,木通則瀉小腸火,黃芩又瀉大腸火,石膏則瀉胃火。柴胡瀉三焦火,必佐以黃芩,用柴胡瀉肝火,必佐之以黃連,瀉膽火亦同。其所以都是瀉火藥而藥效不同,就是由於它們的歸經各不相同。如果歸經不同,無的放矢,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歸經理論的發明,是對中藥學理論的重大發展,它說明了為什麽不同的藥物在臨床上取得不同療效的道理,既是臨床經驗的很好總結,又為辨證施治、遣藥處方提供了中藥效用的理論依據,推動了中藥學的發展。而且,張氏在歸經學說理論的啟示下,進而又提出來引經報使之說,如羌活為手足太陽引經藥,升麻為手足陽明引經藥,柴胡為少陽、厥陰引經藥,獨活為足少陰引經藥等。認為以上這些藥物配伍於方劑之中,可以引諸藥歸於某經某髒腑,以加強方劑的效用。張氏提出的引經報使理論,現已被廣泛應用於方劑學,對臨床有著積極的意義。
張元素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有著比較係統、完整的方法。他將脾胃病的治療總結為土實瀉之,土虛補之,本濕除之,標濕滲之,胃實瀉之,胃虛補之,本熱寒之,標熱解之等具體治療原則。土實瀉之,包括瀉子、湧吐、瀉下。土虛補之,包括補母、補氣、補血。本濕除之,包括燥中宮、潔淨府。標濕滲之,包括開鬼門。胃實瀉之,包括瀉濕熱,消飲食。胃虛補之,包括補胃氣以化濕熱、散寒濕。本熱寒之,主要是降火。標熱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他根據脾喜溫運,胃宜潤降的生理特點,分別確定了治脾宜守、宜補、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則,為後世進一步完善與深化脾胃病辨治綱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張元素還創製了治療脾胃病的代表方劑――枳術丸。該方具有治痞、消食、強胃的功效。用白術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穰一兩。同為極細末,用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不拘時日。本方係從《金匱要略》中枳術湯演變而來。《金匱要略》此方是枳實用量重於白術,以消化水飲為主,兼顧脾胃。張氏改湯為丸,白術用量多於枳實,則以補養脾胃為主,兼治痞消食。配荷葉芬芳升清,以之裹燒。又用米飯為丸,與術協力,則更能增強其養胃氣的作用。於此可見,張氏對於脾胃病的治療,其主導思想,乃是以扶養後天之本為先,而輔之以治痞消食,此即張氏所謂“養正積自除”的治療觀點。
張元素以研究髒腑病機為中心,成為一派醫家之開山。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方法成為易水學派師弟相傳的家法,其弟子李東垣、王好古均為中國醫學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張氏對藥物學的貢獻很大,其所撰《髒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一文,探討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後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之中,可見其學術影響之一斑。
張元素 - 代表作品
著有《醫學啟源》、《髒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藥注難經》、《醫方》、《潔古本草》、《潔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醫學啟源》與《髒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最能反映其學術觀點。
張元素 - 醫學成就
張元素具體的醫學成就主要有兩個方麵:
一是他的髒腑辨證說。即從人的髒腑寒熱虛實來談病機辨證的學說。對於一般內科雜病的治法,主張先從辨髒腑的虛實著手。如對肝病,他首先提出肝髒的正常生理,然後列述肝脈在各種不同病理情況下的變化,進而定出較標準的藥物和處方。其它髒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比前人的論述,更為深刻,有了大的發展和提高,自成一個完整的體係。
二是他的遣藥製方論。即根據藥物的特性處方的一療病處方的一套理論。中醫學上,把寒、熱、溫、涼看作藥的氣,把酸、苦、辛、鹹、甘、淡看作藥的味,氣與味合,而成藥性。也就是藥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張元素認為各種藥物的氣味厚薄是不相同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他把藥物諸品分成五大類,這是他的創見。他還發明藥物歸經之說,取各藥性之長,使它們各歸其經。如同一瀉藥,有瀉肝火的,有瀉肺火的,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張元素擬定了製方的原則,共分“風、濕、暑、燥、寒”五種製法,十分詳盡。他以什麽特性的藥,治什麽症候的病,借相生相克的關係,說明療病的原理,具有樸素的辨證因素,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張元素在髒腑辨證,遣藥製方兩方麵的理論,不僅在當時具有指導意義,就是今天,也仍為我們借鑒和運用,是對我國醫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張元素同劉完素一樣,弟子也很多。其中以李杲、王好古(均為河北人)為最著名,他們二人在易水學派中的成就最大。
張元素所著醫學書目有《珍珠囊》一卷、《醫學啟源》三卷、《潔古注叔和脈訣》十卷、《潔古家珍》一卷等。
張元素 - 文獻記載
《金史》稱:張元素,字潔古,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去學醫,無所知名,夜夢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於其中,自是洞徹其術。河間劉完素病傷寒八日,頭痛脈緊,嘔逆不食,不和所為。元素往候,完素麵壁不顧,元素曰:“何見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之曰脈病雲雲,曰:“然。”“初服某藥,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為家法雲。
張元素 - 後世影響
張元素以研究髒腑病機為中心,成為一派醫家之開山。對於脾胃病的治療方法成為易水學派師弟相傳的家法,其弟子李東垣、王好古均為中國醫學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張氏對藥物學的貢獻很大,其所撰《髒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一文,探討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後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之中,可見其學術影響之一斑。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