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歐興田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发帖时间:2025-07-04 17:06:22

歐興田 - 簡介

⠦퐨ˆˆ田,男,1925年出生於安徽省固鎮縣任橋鎮清涼村歐家莊,14歲參加革命,當過張愛萍將軍的文書,曆任參謀、少校參謀長、中央軍委第一炮校行政科長等職,後離休返鄉。

作為新四軍四師的一名偵察員,歐興田耳聞目睹了2400多名新四軍戰士為保護這條要道而流血犧牲。最壯烈的一次,60名戰士抗擊數百名日偽軍。戰鬥進行了一天一夜,最後彈盡糧絕,犧牲戰士的鮮血將附近的河水都染成了紅色。

離休後,歐興田放棄天倫之樂,拖著傷病之軀,為重建淮北西大門抗日烈士陵園四處奔走,並堅持在此為犧牲的戰友們守墓.這一守就是30年。

歐興田的守望故事,通過互聯網等媒體廣為傳播,感動了無數網民,被網民投票選為“中國好人榜”誠實守信“中國好人”。

歐興田 - 人物事跡

一句承諾為戰友守墓30年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清涼村一帶開辟出一條穿過百裏敵占區的交通要道,清涼村因此成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根據地的西大門。抗戰8年,2400多名新四軍戰士英勇獻身淮北戰場,抗擊了上萬日偽軍,使清涼村方圓百裏成為蘇皖邊區唯一一塊沒有建立偽政權的地方。彭雪楓、張愛萍、張震等一大批抗戰名將都曾在這裏留下過戰鬥足跡。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5年12月,歐興田所在的部隊在清涼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門抗日烈士陵園。淮海戰役期間,陵園毀於戰火。到20世紀80年代,當年戰鬥在淮北的一些老同誌重回舊地時,又提出重建陵園的建議。

“我身體還很好,就自願接下來了。”歐興田說,他接下重建陵園的任務時,也有“私心”。“當年我所在的尖刀班共有9人,每人都在手臂上用針和墨水刻下各自的名字,說好誰活著,誰就要為犧牲的戰友守墓。現在隻剩下了我和另一個遠在北京的戰友。我答應過戰友們,我就要做到。”老人淡淡地說。

為此,老人從部隊返家後不久,丟下兒孫和舒適的晚年生活,跟老伴從宿州熱鬧的市區搬到清涼鎮荒僻的鄉下,隻為守護犧牲了的戰友們。

曆經艱辛 重建陵園

為了重建陵園,歐興田拖著病弱之軀,自帶幹糧,兩年內四上北京、走訪六省,找到了36位曾在這片土地上戰鬥過的老領導商討建園之事,得到了廣泛支持。

歐興田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1992年得到省有關部門建園批複後,他就擔負起重建“淮北西大門烈士陵園”的重擔。他先後找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張愛萍、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國家航空工業部部長劉玉柱、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陳銳霆、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燦明、機械工業部成套設備局局長孫象涵、裝甲兵副司令員沙風、軍委兵器部領導王烽舞、國家外交部副部長何啟光、國家司法部副部長謝邦治、北海艦隊司令員趙匯川、上海市委某區領導李時莊等曾在淮北戰鬥過的36位老領導,想方設法解決重建陵園的資金。老領導們堅決支持幫助歐興田,紛紛解囊相助。張愛萍將軍交給歐興田一塊抗戰時期使用過的粗布被麵,張震將軍贈送了一根50多年前使用過的馬鞭,劉玉柱部長拿出紀念彭雪楓師長逝世20周年的一篇祭文和一本詩選,謝邦治副部長給了一個抗戰時期用過的文件包。張愛萍將軍還專門為陵園題詞。  

但是光靠這些老將軍個人讚助,建園資金還是遠遠不夠。年近古稀的歐興田又踏上了西去北上的列車,找到了老部隊蘭州部隊、開封部隊、裝甲兵學院等,籌措了一筆資金。清涼村和周邊村莊、當地中小學也紛紛捐獻錢物。在固鎮縣委及縣、鄉政府的支持下,“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於1996年正式動工重建。

歐興田深知建園資金有限,有些是老幹部、老將軍和群眾捐獻的血汗錢,他一分也舍不得亂花。也正因如此,他得罪了一些人。有人賣給陵園劣質材料不能用,工程質量不合格,便拉他下水,遭到他的拒絕後,倒打一耙誣告歐興田買材料不給錢、不付工程款,是個老騙子等等。他們不僅到處造謠中傷,還帶著地痞、流氓來威脅老人。還有些人想從陵園撈些財物,遭到老人極力反對,這些人就暗偷明搶,無理取鬧,阻撓施工。對於這些人,歐興田老人始終堅持原則,寸步不讓,抗爭到底,絕不低頭。他堅信事實就是事實,謠言終會不攻自破,隻要自己清白,就無愧於先烈,無愧於黨和人民,也就一定能把陵園建好。在歐興田老人矢誌不渝地堅持下,陵園一期工程建成。

為了一句話承諾,老人騎著自行車,有時是步行,跋山涉水到周邊縣市尋訪英烈後人,隻為搜集、核對英烈姓名,找齊英烈遺骨。

尖刀班成員之一喬景坤犧牲後被安葬在家鄉宿州市蘆嶺鎮。為了將他的墳遷到陵園,歐興田先後四次找到喬景坤的兒子喬俊清。“我那時比較忙,生活條件也比較困難,顧不上這個,歐老為了我父親的遷墳四次到訪。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這麽多年為戰友們奔走,我們很敬佩他!”喬俊清感慨地說。

三十載守護,如今的淮北西大門抗日烈士陵園已經初具規模。9米高的古雅門樓遙瞰原野,19米高的宏偉紀念塔屹立大地;陵園裏鬆柏常青;20多座烈士墓整齊排列,均已勒碑立石,供後人憑吊。

希望與戰友同眠

2008年老伴去世之後,歐興田開始一個人獨守陵園。建設指揮、澆樹掃地、洗衣做飯,給來訪者講烈士事跡;閑時則練練書法,編寫曆史材料。在老人的起居室裏,記者看到隻有床、衣櫃、沙發等幾件簡單破舊的家具。電視機是黑白的,空蕩蕩的冰箱冷藏室裏隻存了幾個生雞蛋和吃剩的小半碗大蔥炒雞蛋,簡易鞋架上的幾雙鞋子磨得不成樣子,沾滿泥土。

不過,歐興田也承認自己“摳得很”。享受師級離休幹部待遇的歐興田一個月工資有六七千,但多年來除了位於宿州市、比孫子歐陽年齡還要大的老房子之外,再無任何可以留給後輩的“財產”。他幾乎把所有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園的修建和維持。同時,在兒女子孫的就業、參軍等問題上,他也不肯動用自己的“關係”進行“打點”。為此兒孫也曾想不通,甚至一度“關係緊張”。

最理解老人的是孫子歐陽。在歐陽看來,像爺爺這樣的人,“現在可能找不出第二個”。

⠦퐩™𝥾ž小由爺爺奶奶養大,跟著他們生活了14年。奶奶去世前癱瘓了整整8年。那時歐陽上初中,爺爺每天早上5點起床,先給歐陽煎一個荷包蛋,煮一碗麵條,然後他照顧奶奶,還要去做陵園的很多事情。歐陽表示,爺爺是個好人,從他身上一是學到做人的原則,二是學到生活簡單就好。

歐興田當年種下的鬆柏小樹苗,如今都長成了十來米高的大樹,老人的身體也漸漸衰弱。為了陵園,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可是他什麽都不願意跟人家說、跟人家爭。他已經86歲了,這兩年身體更差了,腿也不好,但就是不同意回城裏住。他還希望,等自己百年之後,喪事不要辦,直接火化,然後把骨灰撒在這裏,陪伴戰友們。

令歐陽感到欣慰的是,爺爺的事跡流傳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來陵園幫忙。2011年清明節,歐陽的同學張響放下工作,騰出了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跟歐陽一道從宿州市裏來陵園幫助老人幹活、接待訪客。

歐興田 - 網友熱議

⠤𛖧š„事跡仍在網上流傳,許多博客、微博及地方論壇紛紛轉載。“向老兵致敬!”眾多網友在網上異口同聲地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觸動。甚至還有來自北京、江蘇等地的網友自發趕到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輩,表達對老人的敬佩,並為陵園捐款捐物。

同城論壇網友“老王人家”撰文評論:“用生命守望心中的寧靜,生,為烈士守靈;死,與烈士共眠。這位老人的心美得動人,美得自然……”

新浪微博博主“開進布拉格”在轉載老人故事後評論說:“與其說老人在鑄就和守護豐碑,不如說他在延續和書寫這個民族血液裏一種蕩氣回腸的信念。英雄沒有絕唱,軍歌永遠嘹亮!”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