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後信息時代軍隊建設發展的斷想

2025-07-04 17:16:18
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眺望下一場變革

——關於後信息時代軍隊建設發展的斷想

●虛擬空間的“製智權”、精神世界的“製腦權”、生命世界的“製生權”等,都有可能出乎意料地走進現實,我們明天麵對的或許是一個完全顛覆傳統的戰場。

人類社會形態每一次革命性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必然對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產生革命性影響,進而推動軍事領域的整體變革。有學者把信息時代稱為後工業時代,也有人把智能時代稱為後信息時代,並認為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需要我們重新定義未來。當人類進入智能時代或後信息時代,戰爭將如何發展,軍隊會是什麽樣子,如何迎接未來挑戰,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地認知未來戰場。

後信息時代的戰爭圖景

對微觀世界的深入探知將影響並改變宏觀世界。人們對一百多年前就誕生的量子概念並不陌生,但隨著對量子領域認識的不斷深入,量子探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關鍵技術不斷突破,量子技術展現出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相較於對人類科技發展的推動,量子技術更具威力之處在於影響人們的思維。量子概念出現的本身,就是對影響人類數百年的牛頓學說的質疑甚至顛覆。它的神秘和魅力早已走出物理學家的實驗室,繼而對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更為特別的是,量子概念代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區別於建立在牛頓力學基礎上的、區別於我們日常生活通常認知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它或許會引領人們找到新的戰爭製勝機理。

未來戰爭的最大表征仍然是不確定性。戰爭是一個充滿蓋然性的領域。隨著新科技的應用,未來戰場或許會變得“透明”,但不確定性依然是戰爭的最大表征。首先,是誘因的不確定性。當今世界各國,不分強弱,無論大小,都麵臨著不同程度的傳統的、非傳統的安全威脅。戰爭誘因比以往更複雜,也更難以預測。其次,是對象的不確定性。現代戰爭,戰略對手容易確定,但戰場上具體的作戰對象卻不好確定。而且,戰場將在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更加廣泛的領域展開,一方還在布設堂堂之陣的時候,對手卻可能在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有形或無形空間鎖定了勝局。作戰對象會采用何種作戰樣式,同樣充滿不確定性。再次,是規模的不確定性。從一戰、二戰、戰後的幾場局部戰爭來看,戰爭的規模似乎越來越小。但是,恰恰是這種小規模的戰爭更難把握,戰略行動、戰役行動、戰鬥行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作戰雙方的投入規模越來越不對等,最後的勝負也跟投入的規模沒有必然對應關係。

戰爭製勝機理有可能被徹底顛覆。戰爭製勝機理是隱藏在紛繁複雜的戰爭現象背後的深層次的獲勝之道,反映的是戰爭係統內在的運行原理和規則。農業時代是“體能製勝”,兵力集中以多勝少是製勝之道;工業時代是“火力製勝”,火力集中以強擊弱是製勝之道;網絡時代是“體係製勝”,信息優勢體係破擊是製勝之道。進入智能時代或後信息時代,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製腦權”或“製智權”成為重要製權。從戰爭形態演進脈絡看,製勝機理似乎是一個從“矢”到“知”再到“智”的過程。當前,比武器裝備智能化更值得我們延伸思維觸角的是,生物交叉技術的不斷突破。仿人腦信息處理係統實現高智能自主學習、自主決策,預示著一種高智能化自主作戰力量的問世。那麽,人腦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別於陸、海、空、天、電、網的新的獨立作戰空間,繼而催生新的製權理論。如此說來,虛擬空間的“製智權”、精神世界的“製腦權”、生命世界的“製生權”等,都有可能出乎意料地走進現實,我們明天麵對的或許是一個完全顛覆傳統的戰場。

明天的軍隊會是什麽樣子

變革重心:由技術到結構。通常認為,人類迄今已經曆了六次軍事變革。第一次軍事變革,滑膛槍取代大刀長矛,火器時代到來;第二次軍事變革,帶準星的火槍和威力更大的火炮誕生;第三次軍事變革,後裝槍炮取代前裝槍炮,蒸汽艦船取代木質帆船;第四次軍事變革,坦克、飛機、航母出現,戰爭從平麵到立體;第五次,核武器出現;第六次,當今信息時代的軍事變革。從中看出,前幾次變革都是圍繞武器本身的改進和更替進行的。這是技術主導的時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當今信息時代軍事變革的大致曆程。前期的數字化主要解決武器裝備的控製能力和打擊精度;當下的網絡化實現的是資源共享和整體聯動;逐步推進的智能化瞄準的是人與武器的智能結合,將來賦予武器自主作戰能力。軍隊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核心是軍隊結構的變革。在信息時代、智能時代,軍隊組成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

武器裝備:從“聚能”到“聚智”。冷兵器通過人的“體能”發揮作用,即“聚體能”;熱兵器的威力在於聚集更多的“熱能”和“機械能”;後信息時代的武器裝備靠的是聚集“智能”。但智能化武器不等同於簡單的無人作戰平台,無人作戰平台機械化時代就有。軍事智能化是在社會智能化的基礎上,從武器平台、指控體係、作戰終端等多方位、全領域進行升級換代和功能重塑,進而實現人機一體、智能主導、雲腦作戰的新的軍事格局。而且,武器裝備的智能化必將推動軍隊編成、組織管理體製、作戰指揮方式以及戰爭樣式的變化甚至變革。

指揮體製:由層級組織到網絡組織。跨度管理理論認為,管理者的直接下屬應被限製在5個以內,超過這個數量就必須增加管理層次。層次管理的優點是層次分明,權責清晰,各司其職。缺點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層級較多,信息和指令易發生阻隔,效率低下。相比之下,網絡組織的典型特征是去中心化或弱中心化,其優勢就在於信息和指令的即時共享,而這對於軍隊來說意義重大。從作戰指揮角度看,網絡化指揮、扁平化指揮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觀點。但從行政管理層次來看,也許現行的軍種麵臨一次新的“回歸”,即兵種取代軍種成為主導。從起源來看,軍種是空間域內專業化的結果,如地上跑的陸軍,水裏遊的海軍,天上飛的空軍。從現狀來看,現代軍隊的軍種都是兵種的合成。而當每一個軍種都有了類似於其他軍種的兵種的時候,軍種之間的界限就開始模糊了。從戰爭的實施來看,作戰籌劃的主體要素其實是兵種而不是軍種。從保障體製來看,兵種保障才是專業化的保障,才是最經濟的保障。

力量編成:由專業集合到體係化單元。傳統的作戰編組是基於專業化而言的,比如步兵連排,殲擊機中隊等。作戰中再根據組合編組不同的專業部分隊,協同執行某方麵作戰任務。其缺點是各編組功能單一,難以獨立勝任作戰任務,從嚴格意義上講,還不能稱其為完整的作戰單元。將來,軍種界限有可能被徹底打破。屆時,基本作戰單位都是合成的、自成一體的,是在兵種基礎上構建而成的係統集成、體係相對完備、能獨立遂行一定規模戰鬥任務、作戰使命有所側重的不同作戰模塊。比如航空兵部隊按照空戰樣式的不同編群,艦艇部隊按照典型合同戰術編隊區分不同任務來編群,陸戰部隊則按機動能力和任務類別編群,所有的預警偵察力量均按不同層級、不同保障類別統一編群,全部保障力量實行通用保障按區域獨立編組、專業保障按兵種隸屬編組,等等。

積極迎接未來挑戰

變革是動態也是常態。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本身就是一部變革史。變革是社會也是軍隊永恒的主題,特別在信息時代、智能時代,新技術、新概念、新思維層出不窮,而且推陳出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對於軍人而言,未來打什麽仗、怎樣打仗,建設什麽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等問題,是一個持續深化認知並不斷將其轉化為現實的過程。為此,要以識變、應變、求變的膽識和睿智,緊跟世界新軍事變革大勢,緊扣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利用好新技術帶來的新機遇,應對好可能出現的新挑戰,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動軍隊建設轉型,打造一支適應未來戰爭的新型軍隊。

強敵是參照係,不是教科書。“師夷長技以製夷”,告訴我們向強者學習、向能者學習的重要性。跨越式發展、後來居上,學習借鑒他人都是一條必由之路。但是,學習借鑒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先一步實踐者,無疑是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但需要高度清醒的是,學要學其實,不能學其形;亦步亦趨的結果,隻能是永遠跟在別人後麵。而且,軍隊建設發展並非隻有一個參照係,要注重自身特色的傳承和發揚,找到真正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路徑。

主動汲取軍事文化的豐厚營養。中國傳統軍事文化長於辯證思維,注重對戰爭規律、戰爭法則的提煉、總結。同時,西方也在戰爭史的記載、分析之中積澱了內容豐富、特點鮮明的軍事戰略文化。理論是創新的基石,我們應該兼容並蓄,主動從東西方兵學經典中汲取營養、汲取智慧。同時,將經典與未來特點相結合,創新出具有我軍特色、引領變革發展的軍事理論體係。

(作者:劉誌剛,單位:91197部隊)

來源: 解放軍報

  • A+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