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IPO再融資組/鍾文 8月4日,浙江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華股份)將要上會接受審核。早在2020年5月,光華股份便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但於2021年1月撤回申請。如今光華股份改道主板,說明上次IPO折戟或因科創屬性不足。 招股書顯示,光華股份的毛利率顯著高於同行可比公司,但卻難以自圓其說。同時,公司也是美化財報的高手,用大量的殘疾人員工取得稅收優惠。但監管部門的現場督導發現,公司79名殘疾人員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勤,接近40%的殘疾員工占比也不符合商業慣例。 毛利率偏高難釋疑 招股書顯示,光華股份的主營業務是粉末塗料用聚酯樹脂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聚酯樹脂產品的收入占比達到了100%。 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光華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84億元、7.38億元、8.39億元和6.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86%(2018年)、7.85%(2019年)、13.7%(2020年);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0.42億元、0.92億元、1.07億元、0.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18%(2018年)、120.67%(2019年)、16.95%(2020年)。 2019年,光華股份淨利潤增速遠超營收增速的主要原因是毛利率大幅高。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16%、25.26%、23.98%、24%。 與生產聚酯樹脂產品的同行公司相比,光華股份的毛利率也顯著偏高。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光華股份同行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別為13%、19.8%、16.7%、18.45%,低於光華股份6個百分點左右。 光華股份稱,同行公司由於受經營模式、產品結構、原材料采購價格差異等因素綜合影響,毛利率有所差異。具體而言,公司產品的單位成本顯著低於同行。光華股份稱,公司始終以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工藝水平和質量控製為公司發展的重點,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注重成本管控,公司通過不斷優化粉末聚酯樹脂材料的配方及工藝參數,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損耗情況等方式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 但公司所稱的技術創新在研發費用率上並沒有體現。2018-2021年、2021年上半年,光華股份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18%、3.30%、3.47%和2.35%,同行可比公司的同期的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3.82%、3.19%、3.64%、3.17%。四個報告期,光華股份的研發費用率有3個報告期低於同行。 更有意思的是,光華股份的研發費用還有“水分”。交易所保薦業務督導發現,公司將總經理姚春海、副總經理朱誌康、采購部經理徐曉敏、生產部經理張春強等7位非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費用全部計入研發費用,報告期涉及薪酬金額合計388.21萬元。公司還將工作內容為處理客戶相關問題反饋、提供業務指導、推廣其他產品的人員的薪酬,歸入研發費用。 公司所稱的成本管控,更是疑點重重。以單位產品的平均耗能為例,2018年和2019年,光華股份聚酯樹脂的耗電量分別為96.13元/噸、101.04元/噸,而同行公司廣州擎天生產相關產品的耗電量為205.38元/噸、207.75元/噸。難道,光華股份生產一噸聚酯樹脂產品,耗費的電量要比同行少一半? 再看公司用水量。2019年,光華股份新增5.5萬噸聚酯樹脂產能,耗電量同比增長90.44%,與產能增長相匹配。但用水量及水費卻大幅下降,2019年的水費為24.98萬元,較2018年的36.63萬元下降31.8%。盡管水費金額不是很高,但用水量與產能之間不相匹配的情形,或說明公司實際產量或許沒有招股書披露得那麽“驚人”。 招股書顯示,光華股份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平均產能分別為4.4萬噸、5.32萬噸、9.9萬噸、4.95萬噸,產量分別為5.96萬噸、7.33萬噸、10萬噸、5.59萬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35.66%、137.90%、100.97%、112.96%。 一般而言,高毛利率與較高的存貨周轉率相關,因為高毛利率意味著產品有競爭力通常會很暢銷,存貨周轉速度也會加快。但光華股份的存貨周轉率卻連續下降。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光華股份的存貨周轉率分別是11.5次、9.79次、8.47次、4.41次。公司是否存在少結轉成本,進而增加毛利率的情形? 殘疾員工占比近四成 ⠂ 報告期各期末,發行人殘疾人員工數量分別為109人、110人、119人和118人,占各期期末總員工人數的40.52%、37.8%、38.64%、39.07%,一直維持在40%左右。 一般的化工生產企業,罕見有如此高比例的殘疾人員工。因為在高效且強負荷的運轉下,工廠招聘如此多的殘疾人員工,一是不利於公司高效運轉,二是對殘疾人員的身體也是一種負擔。 光華股份稱,根據殘疾人員工的工作能力,安排與其勞動技能和技術水平相匹配的工作崗位,目前發行人殘疾人員用工主要集中在後勤及生產輔助崗位,其中,後勤崗位主要包含廠區及勤務、倉庫管理、食堂、門衛等工作;生產輔助崗位主要包含裝卸、包裝、叉車等工作。 坦率地講,裝卸、包裝、叉車等工作對殘疾人員工還是有較大身體負擔的。光華股份為何招納如此之多的殘疾人員工,難道僅僅是為了給殘疾人員工送福利? 原來,根據《關於促進殘疾人就業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月實際安置的殘疾人占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應高於 25%(含25%),並且實際安置的殘疾人人數多於10人 (含10人)的,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的稅收優惠。 報告期內,光華股份享受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稅率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安置殘疾員工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及所得稅加計扣除等主要稅收優惠影響淨利潤金額分別為1597.03萬元、1762.02萬元、2434.77萬元和1337.79萬元,占淨利潤的比例分別為38.43%、19.21%、22.70%和14.76%。 但值得關注的是,光華股份是否真正地雇用了如此之多的殘疾人員工還是有待商榷的。保薦業務現場督導發現,2019年1月整月的福利企業考勤記錄存在考勤時間、打卡記錄異常,79名殘疾人員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勤,保薦機構(國泰君安)無法合理解釋缺勤原因。 後來,光華股份解釋殘疾人員工缺勤是因為部分休假,部分殘疾人員因“三班倒”而導致打卡未出現在考勤係統。這種解釋很牽強,值夜班或隔夜情況錄入考勤係統難道很難?讓殘疾員工“三班倒”、值夜班是不是不太厚道? 綜上,光華股份大量使用大量殘疾人員工,合理性及真實性有待商榷。但這樣做一是可以享受稅收優惠,二是殘疾人員工的年薪在5萬元左右,而其他普通銷售人員的年薪在10萬元左右,可以給公司節省一半的成本。不過,讓殘疾人員工去做一些勞動負荷較大的工作或值夜班,顯然不利於殘疾員工的身體健康。 技術總工入職前一年竟出現在公司會議紀要中 光華股份不僅通過殘疾人員工減少成本、獲得稅收優惠,還疑似通過體外支付薪酬的方式壓縮成本。 招股書顯示,光華股份研發工作總負責人、技術總工賈林於2018年10月加入公司,擔任公司研發總負責人,技術總工。2000年8月至2017年9月,賈林任帝興樹脂(昆山)有限公司亞太區技術應用總監,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之間沒有顯示有工作履曆。 來源:招股書 但據一份題為《2017年4月3日會議記錄》,該記錄顯示“2.捷宇的高柔韌性超耐候樹脂,客戶反饋流平還需要調整。賈林負責調整。” 既然賈林入職時間為2018年10月,那為何其早就出現在公司會議記錄中?而且賈林在會議之後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公司是否存在體外支付薪酬的可能? 通過一係列的“費用壓縮術”,光華股份不僅毛利率顯著高於同行,人均創利水平也顯著高於同行。2018-2020年,公司員工人數分別為269人、291人、308人,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42億元、0.92億元、1.07億元,平均每人每年創利15.45萬元、31.51萬元、34.82萬元。 而同行可比公司神劍股份(注廣州擎天未公布員工人數),2018-2020年的員工人數分別為1238人、1510人、1497人,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77億元、1.25億元和0.84億元,人均創利分別為6.24萬元、8.29萬元、5.59萬元,遠遠不及光華股份。 究竟是光華股份盈利能力超強,還是公司通過不恰當的成本壓縮增厚利潤?這還有待時間驗證。 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光華股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別是0.08億元、1.02億元、0.54億元、-0.36億元。除了2019年,公司經營淨現金流都遠遠低於同期淨利潤,至少說明公司盈利的含金量不高。 是否存在體外巨額債務? 招股書顯示,光華股份的前身是海寧市高暢皮革服裝有限公司(曾用名浙江光華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光華化工有限公司、海寧光華化工有限公司,下稱“高暢有限”)。 2014年,光華股份成立,主要是因為高暢有限陷入“債務危機”。公司實控人孫傑風(孫培鬆之子)、孫培鬆及總經理姚春海等通過建立光華股份這個“新殼”轉嫁債務危機。 光華股份稱,高暢有限因被擔保企業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債務,高暢有限因擔保涉訴的案件共計11起,擔保金額合計1.44億元,其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了影響。 天眼查顯示,2016年-2020年,高暢有限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次數就高達5次。失信被執行人就是我們俗稱的“老賴”。 資料顯示,高暢有限債務危機之前的實控人及主要高管就是目前光華股份的領導班子。但為了光華股份能夠順利IPO,孫培鬆等陸續從高暢有限退股,急於撇清與高暢有限的關係。 來源:天眼查 孫培鬆等人退出高暢有限後,高暢有限的唯一股東成為朱鳳山,而朱鳳山的是孫培鬆的嶽母。 招股書顯示,孫培鬆出生於1964年,如今58周歲,其嶽母朱鳳山年齡應該在80歲左右。天眼查顯示,高暢有限法定代表人朱鳳山多次被限製消費,無緣無故成為“老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電視劇中將老母親變更為老賴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借以達到逃避債務的荒誕情節,可能就是現實取材。 耄耋之年的朱鳳山可能都不知道“老賴”為何物,就被法院叫去“還債”。 新成立的光華股份,於2014年至2017年以協議收購、司法競拍等方式取得了高暢有限的機器設備、房屋建築物及土地使用權、商標、專利、軟件係統等經營性資產。 即便換殼,我們依舊要對光華股份是否存在“體外”巨額債務保持高度警惕。目前,光華股份的資產負債率也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3.88%、 54.51%、 49.88% 54.01%。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