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今晚辦冬奧開幕式 還會展示中華文化嗎?|中華文化|文化遺產|申遺_新浪新聞

哀感中年網

2025-07-04 16:42:49

字体:标准
"

  原標題:警報!韓國人今晚辦冬奧開幕式,又要展示中華文化?

  抱歉,標題調侃下。。。。。。。

  韓國平昌冬奧會就要在今晚8點閃亮開幕啦!

  神馬!不是8點8分?那是幾分?韓國人不是很喜歡copy我們嗎?這次難道忘了?

  可看看目前已經披露的開幕式彩排圖片,好像又覺得他們沒忘。

  因為它是醬嬸兒的。

  還有醬嬸兒的。

  你確定這不是夢回唐朝嗎?

  曾經的誤解

  刀哥愛聽相聲,對下麵這個段子印象尤其深刻:

  郭德綱:韓國人了不起啊,都說孔子是韓國的,釋迦牟尼是韓國的,孫悟空是韓國的。這個我信,因為孫悟空玩的是棒子。

  於謙:這麽厲害?

  郭德綱:可不是嘛。還說了針灸是韓國人發明的,四大發明是韓國人發明的。

  於謙:那中國人就沒發明點什麽?

  郭德綱: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之所以有上麵這麽一段捧逗,全都始自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當時國內一聽“端午”二字,就以為咱們的端午節被韓國人搶走啦,一時間群情激昂。

  後來,官方媒體發文辟謠,明確指出:“除了時間上相近外,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幾乎已是兩回事。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在江陵端午祭中,找不到影子。而端午祭中的祭祀、演戲、遊藝等,都有著濃厚的韓國民俗特色。”

  但是,這樣的理性聲音很輕易就被淹沒在大家對韓國“偷竊”我國文化瑰寶的憤慨之中。包括刀哥自己在內,很多人經過此事後,都形成了韓國愛“偷”我們文化果實的印象。

  因此,當後來緊接著出現“孔子是韓國人”“諸葛亮是韓國人”“孫中山是韓國人”這種謠言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是驚訝“這都可以?”然後就是憤怒,絲毫沒有去質疑的意思。

  這波強烈的情感經過這麽多年的沉澱和辟謠貼的打臉,已經逐漸趨向平靜。再出現“中國XX是韓國造的”,我們多是報以“哦,是嗎”“嗬嗬”。

  直到平昌冬奧會。

  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閉幕式上,下屆東道主韓國的“平昌8分鍾”表演遭到我國不少網民的吐槽。

  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宮殿等中國元素紛紛出現。尤其是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被堂而皇之地冠上韓文,著實令不少國人“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我去!老鐵可以啊!就8分鍾居然能“抄”這麽多!有網友稱:“東方宮殿,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如果不加一道泡菜,配一曲阿裏郎你知道這是哪麽?2018平昌,擁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大韓民國歡迎你!”

  歡不歡迎的放一邊,今天就是正日子了。相信如果晚上的開幕式韓國如果再搞些“本民族特色文化展演”,估計網上又是一片罵聲。

  背後的差距

  不過,罵歸罵,刀哥建議大家過過嘴癮就得了,大過年的因為這點事上火不好。

  更何況,韓國也沒做太出格的事。雖說前些年傳出的各種謠言,嚴格講在韓國確實有個把人就是這麽認為的。但仔細想一想,人家在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揚上,也確實做得比我們強。我們不妨放下身段,虛心好好學習。

  說個真事。

  2013年年底,中國珠算與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先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比一比兩者在各自國家的當下處境,不免令人歎息。

  珠算是中國古代重大發明(這個沒被韓國申遺),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至今伴隨一代代中國人已走過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

  但當今珠算麵臨“少人會用,更少人用”的尷尬境地。刀哥上小學時還專門學過並參加過比賽,但現在估計會計專業的學生都很少學了。

  我們常說的“三下五除二”,其實來自珠算口訣。如果您腦子裏想的是下麵這個等式,那麽想讓珠算借助申遺成功,迎來所謂第二個春天,恐怕隻是美好的幻想。

  相比之下,越冬泡菜文化則代代相傳,至今仍是多數韓國人的規定動作。

  冬天來到之前,韓國鄰裏之間會聚在一起醃製過冬泡菜。而以泡菜醃製、食用、交換等為中心的越冬泡菜文化,為發揚韓國人鄰裏共享的精神,增強韓國人的紐帶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中國人在提到韓國時,腦子裏浮現的畫麵中肯定少不了泡菜,可見韓國人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有成效的。

  敲黑板!這裏要說明的是韓國申遺成功的是泡菜文化,而非泡菜。不然,中韓兩國網民又得幹仗了。

  韓國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尤為突出。韓國在1956年就頒布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形成以民族傳統文化自豪的風氣。因此,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大潮中,韓國的民族文化不但沒有消減,反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據一席之地。

  反觀我國,至今已普查非遺資源近87萬項,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39項,中央累計投入非遺保護專項資金20億元。非遺資源不可謂不豐富,保護決心不可謂不大,各項投入不可謂不多。

  但細究起來,非遺生存的社會土壤與文化生態都不容樂觀。反映在國內,就是各級非遺參差不齊,變民俗為官俗蔚然成風,保護的功利導向與政績導向突出。反映在國際,就是我們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但不少都缺乏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比如,我們跟韓國當初結的“梁子”——端午。

  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包含祭祀、演戲、遊藝等。其中的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可以說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

  現在的江陵端午祭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並會舉行跳繩、假麵製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農樂表演等。有時還邀請國外藝術團體。

  另一邊廂,中國2009年集“三省四地”之力,即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使端午節申遺成功。

  而且度娘上光鮮地記載著:已有2500餘年曆史的端午節,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賽龍舟等。

  可如今在實操層麵,我們多數人參與的恐怕隻有吃粽子了。

  大國的胸懷

  也許有人會說,就算端午是冤假錯案,那“平昌8分鍾”裏的活字印刷、古琴、水墨、宮殿可確確實實是中國的東西啊,活字印刷還被列入非遺名錄了呢。這可是鐵證如山!

  對!沒錯!活字印刷絕對是我們的!

  但刀哥覺得,韓國在視頻裏展示活字印刷,頂多能說明他們在古代就用上了活字印刷,並無霸占之意。對此,我們不必過分上心。

  其實,中韓之間接連鬧出文化糾紛,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像郭德綱說的那樣,“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古代朝鮮長期是中國的屬國,始終處於華夏文化圈內。隻不過後來擺脫宗藩關係,就好像兄弟分家一樣,但並不妨礙繼承我們共同老祖宗的東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漢字。現在首爾的光化門上還留著漢字題寫的匾額。

  所以說,文化這個東西和知識產權很像,就是它們都有起源,也就是誰發明了這個東西。不一樣的是,文化不具有排他性,是可以共享的,“發明者”不好收取“專利費”。

  你看,我們找韓國和日本收漢字使用費了嗎?估計如果真收,逼著日韓廢除漢字,那還真夠他們喝一壺的,花費的成本也不亞於交錢。

  當然,印度也沒找咱們收佛祖使用費,道理是一樣的。

  因此,如果今晚韓國真的在開幕式上展現了中國的某些文化符號,我們大可不必著急上火。不過,話說回來,不展示這些,那開幕式就剩下韓流明星了。

  其實,如果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地區展現源自中國的文化,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這說明我們的文化廣為傳播,說明我們的文化有力量,更容易發揚光大。

  曾經,我們大力倡導“文化自覺”,希望千千萬萬的普羅大眾認同、實踐我們的文化遺產,從被動的受眾變成積極的創造者和參與者。如今,我們更需要倡導一種“文化自信”的開放和包容心態。

  按照程序,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將上演“北京8分鍾”。也許是感到像韓國那樣總打文化牌已經失去新意,“北京8分鍾”總導演張藝謀日前表示,節目的看點在於“新”和“科技”,用8分鍾展示中國成就和大國自信。

  所以,這屆冬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刀哥還是想都看看。你呢?